群众运动中的表情与会意范长江离开新闻事业的(4)

来源:新闻界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5-0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可见,范长江在领导《人民日报》“大转变”期间,的确存在处事过于严苛,一些做法过于粗暴,对包括老干部在内的社内员工批评过于严厉,不留情面,

可见,范长江在领导《人民日报》“大转变”期间,的确存在处事过于严苛,一些做法过于粗暴,对包括老干部在内的社内员工批评过于严厉,不留情面,不注意工作方式方法等问题。也正是这些问题,导致范长江与包括老干部在内的许多群众关系紧张,进而产生了无法化解的积怨。一旦遇到群众运动,这种积怨必然会发泄出来。“群众运动虽是自觉的,运动目的是要实现权威指定的某项政治任务,但它又是自发的,群众中的每个人都是从自己切身利益出发投入运动,往往通过运动来宣泄自己在现实中压抑积淀下来的不满。”*陈涛:《新闻巨子范长江评传》,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年,第174页。

总之,对社内人员严厉批评和由此产生的人际积怨,的确是导致“三反”“五反”运动中报社群众“炮轰”范长江的重要原因。

范长江为什么会对包括老干部在内的社内群众表现出“近于粗暴”的态度,对他们的错误或拖沓作风进行那么严厉甚至尖刻的批评呢?对这个问题,比较常见的解释是范长江的性格使然,即认为范长江“个性耿直,而近于张扬,处事严格,而近于粗暴,因急功近利,而独断专行”*陈涛:《新闻巨子范长江评传》,第175页。。这种解释与范长江当年《人民日报》的许多同事的看法基本一致。燕凌试图从多方面解释范长江引发社内积怨的原因,但总体来看其解释仍偏重性格因素。他说:“也许是由于急切盼望‘大转变’早日完全彻底实现,也许是由于他性格中本来就有些粗暴和锋芒毕露的因素,也许由于他思想上有某些偏差,也许还由于同志间因经历不同而有某种误解或不够了解之处,他对人的批评有些话说得失之鲁莽或过于尖刻。”*参见孔晓宁《范长江与共和国建立初期的人民日报》,人民网,2010年7月7日。受此类说法的影响,不少学者也认同此解释,如周亚军、陈继静就说:“范长江被调离人民日报社与其性格太过急躁、锋芒毕露有直接关系。”*周亚军、陈继静:《试论范长江与〈大公报〉的分离》,《国际新闻界》2011年第7期。

这种观点应该说有一定道理,但“性格”绝非范长江以严苛态度对待社内人员的真正原因。范长江并非素来就喜欢批评人,并非素来就对人严苛、不留情面,尤其是在“青记”“国新社”时期,范长江给很多与他接触过或共过事的人留下的印象大都是谦和、热心、待人热诚、善于团结人、凝聚力强等。于友回忆说:“长江给予我很谦和的印象。他作为‘国新社’的社长,整天和我们这些年轻记者打成一片,同拿低工资,同吃大锅饭,有事同大家商量。”*于友:《解读范长江——记者要坚持真理说真话》,北京:群言出版社,2009年,第134页。莫艾回忆说:“长江同志有个显著的特点:善于团结人。在人的海洋中,既善于识别人,又有很强的凝聚力。”*莫艾:《青年记者的良师益友》,范苏苏、王大龙主编:《范长江与青记》,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8年,第295页。赵悔深回忆与范长江在台儿庄前线采访时的情况时说:“范长江是全国知名的第一流记者……但他却毫无骄矜之色,作风平易近人,待人热情诚恳。”*赵悔深:《台儿庄前线采访的回忆》,范苏苏、王大龙主编:《范长江与青记》,第366页。谷斯范在回忆“国新社”时期的范长江时也说:“凡是与他相处过的人,不仅钦佩他的才华,同时也情不自禁地被他那待人真诚、热情豪放的性格和水晶一样透明的感人品德所吸引”,“他对于青年更是爱护备至”*谷斯范:《回忆“国新社”与范长江》,范苏苏、王大龙主编:《范长江与青记》,第518页。。王维冰回忆说:“长江同志长我十岁,他早已是名记者,又是国际新闻社社长,但他在和我们相处中,从不以名人、领导自居,甘当孩子头,和我们这些年轻人滚在一起,有说有笑,又唱又闹。”*王维冰:《我的大学》,广西日报新闻研究室编:《国际新闻社回忆》,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73页。

既然如此,为什么《人民日报》时期范长江会对社内群众表现得那么严苛呢?也许会有人说是因为环境变了,范长江也变了,变得骄傲自满、不可一世了。这种说法显然不能令人信服。从范长江担任《人民日报》社长时的心态和批评社内员工的具体事由可以感受到,他绝非因为骄傲自满、不可一世而十分严厉甚至尖刻地批评人。

从其心态看,他内心在某个瞬间也许存在某种作为中央党报一社之长的自豪感,但要说他因此而骄傲自满,“看不起群众与干部”,显然不是事实。从他在斗争自己的群众大会上检讨时所说的一些话可以看出,《人民日报》社长一职在他身上显示出的似乎更多是一种压力和沉甸甸的责任,而非骄傲与不可一世。他说,自己“经常接近中央,知道《人民日报》离中央要求很远,离党的要求很远”;与此相应,自己经常“感到不能胜任人民日报的工作”,“随时想到能够不做这个工作更好”,尤其是“遇到委屈的时候就更发展了,更不想做了”;两年来,自己“曾两次想不做这工作,一次是在抗美援朝开始时,想到朝鲜去……一次是陈云同志说,毛主席提出要加强财经部门的宣传工作,我想逐步转到财委去工作”*孔晓宁:《范长江与共和国建立初期的人民日报》,人民网,2010年7月7日。。范长江的这些话虽是面对群众作检查时说的,但应该是对其内心感受和当时真实情况的客观描述,而非临时编造和演绎。从这些话可以看出,担任《人民日报》社长对他来说显然更多是一种责任、一种负担,是一种负重前行且不能不做好的有很大压力的工作。在这种情况下,他显然不可能有骄傲自满之心。

文章来源:《新闻界》 网址: http://www.xwjzz.cn/qikandaodu/2021/0502/397.html



上一篇:新闻评论人才的培养模式
下一篇:打造农科智库精品助力陇原乡村振兴在甘肃农业

新闻界投稿 | 新闻界编辑部| 新闻界版面费 | 新闻界论文发表 | 新闻界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新闻界》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