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风云一报人索尔兹伯里与长征故事(2)

来源:新闻界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5-2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由于玩儿命工作,走到西昌时,索尔兹伯里的心脏病犯了,险些丧命,人们赶快用飞机送他去成都抢救,才算化险为夷。回到北京后,他又采访了多位红军

由于玩儿命工作,走到西昌时,索尔兹伯里的心脏病犯了,险些丧命,人们赶快用飞机送他去成都抢救,才算化险为夷。回到北京后,他又采访了多位红军将领,包括李先念、肖克、杨成武、肖华、程子华、李一氓、姬鹏飞等,以及几十位红军老战士、老船工、老赤卫队员等。然后,带着几箱资料、图片、照片和笔记本返回美国。1985年,书稿杀青。由于邓小平发话,允许外国人用自己的眼光看待中国革命,于是让他意外的是,中国有关部门除了校正人名地名等外,未对敏感章节增删任何内容。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如同古希腊的特洛伊战争激发了诗人荷马的灵感,创作了两部英雄史诗《伊里亚特》与《奥德赛》,中国的万里长征不仅激发了诗人的喷薄诗情,留下脍炙人口的史诗华章——铁流两万五千里、不到长城非好汉、“二十世纪华人音乐经典”《长征组歌》……同时更吸引了新闻人与文化人,书写了各领风骚的名篇佳作,其中索尔兹伯里的《长征》如今最为著名。

作品开篇就先声夺人:“每一场革命都有自身的传奇。”美国革命的传奇,是独立战争最困难的冬天,华盛顿将军与爱国者们在“福吉谷”陷入险境,“度过了那次严峻考验之后,乔治·华盛顿和他的战士们踏上了胜利的征途”。与此相似,“法国革命摧毁了巴士底狱。对俄国革命来说则是攻占彼得格勒的冬宫。当时巴士底狱中仅关押着七名囚徒,而布尔什维克进入冬宫则易如反掌。因为冬宫只有一些年轻人和妇女在守卫。但是这些都无关紧要。它们都成了革命的象征”[3]。

而在索尔兹伯里看来,“1934年中国革命的长征却不是什么象征,而是考验红军男女战士的意志、勇气和力量的人类伟大史诗”“本世纪中没有什么比长征更令人神往和更为深远地影响世界前途的事件了”[3]。这是他为长征及其作品定的基调或主题,嘈嘈切切错杂弹的缤纷叙事均由此展开。基调或主题尽管恢弘壮伟,但笔法却娓娓道来,朴素,生动,引人入胜。《长征》给读者的阅读体验以及鲜明印象,首先当数惟妙惟肖的人物故事以及富有历史感的细节。尤其刚刚走出格式化、程式化的年代,如此活灵活现的文字怎不令人耳目一新:

她还记得在吉安第一次参加战斗,在一个小屋里度过的一夜。小屋里亮着一盏没有灯罩的电灯。她从来没有见过电灯,也不知道怎么关灯。最后她拿起步枪,举起来用刺刀捅破了灯泡。这杆带刺刀的枪比她还高几英寸呢。

博古在长征开始时是二十六岁。从十八岁至二十二岁,他在莫斯科呆了四年。长驻莫斯科领导博古他们的王明也只有二十八岁。洛甫当时是三十四岁,算是较为年长的了。

长沙师范学校大门的石头上刻着 “实事求是”。这是“徐老(徐特立)”的手迹。毛泽东后来把这一格言当作他政治哲学的基础。

危秀英是个黄花闺女,曾被卖给人家当童养媳,她记得当她和一位年青战士一起蹚水过河时,引起了那位战士的惊慌。她的黑裙子一直卷到臀部,这位战士喊道:“你受伤了吗?”她意识到,他看到了她的月经排血。他不知道妇女还来月经。在这方面许多战士与他一样无知。

当晚,毛和李先念谈了一次话。毛问李三十军有多少人(李以前指挥第九军,此时指挥第三十军)。李说有两万多。毛问他多大了。李说二十五六。

张国焘一度曾走到周恩来面前说:“你们有多少人?”周天生是位外交家,反问道:“你们有多少人?”张说:“我们有十万。”周回答说:“我们有三万。”周的夸张程度比张的要大得多。

(过草地时)在后卫部队前面的红军指挥部的人们患了可怕的腹泻和痢疾。粗糙的整颗的谷粒和麦粒通过肠道排泄出来时带着血污。面临着饥饿威胁的后卫部队,挑拣着这些谷粒,就像麻雀从马粪中捡燕麦粒一样,他们把谷粒洗净煮沸后就狼吞虎咽地吃下去。

高岗担任了刘志丹的政委。他能力很强,但正如一位中国人所说,他有“乱搞女人”的坏名声。刘志丹对此当然不能容忍,对高岗行为放荡不羁的问题,有一次刘曾提出要处决他。

他(邓小平)打牌争输赢,但不赌钱。输者得钻桌子,邓输的时候,牌友们总是说:“你可以免了。”他总是说:“不,我要钻,这是我们打牌的规矩。”然后,他就钻了起来。由于他的身材矮小,钻桌子对他来说比较容易。[4]

…………

故事,故事,故事!细节,细节,细节!引语,引语,引语!此类西方记者的新闻笔法,如今我们无不习以为常,并已融入中国的新闻实践。我在《新闻记者》撰文《读“天珠”,谈新闻》,所谈清华新闻研究生刘鉴强的《天珠——藏人传奇》(西藏人民出版社,2009年)即为一例。熟悉斯诺的《西行漫记》以及《翻身》(韩丁)、《中国的惊雷》(白修德)、《中国震撼世界》(贝尔登)、《震撼世界的十天》(里德)、《光荣与梦想》(曼彻斯特)、《普利策新闻奖》(特稿卷)等作品的人,对这路新闻笔法更不陌生。出自欧美记者的新闻名作,都有类似的特征与风格——注重细节、讲究叙事、栩栩如生的情景、个性鲜明的引语……

文章来源:《新闻界》 网址: http://www.xwjzz.cn/qikandaodu/2021/0525/412.html



上一篇:冯春萍倾情飞天梦
下一篇:既是贯彻落实者又是宣传传播者谈党的十八大精

新闻界投稿 | 新闻界编辑部| 新闻界版面费 | 新闻界论文发表 | 新闻界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新闻界》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