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慧樵:情系百姓风雨路(4)

来源:新闻界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1-0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2013年,时任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在桂慧樵的事迹材料上批示,要求全省组织宣传。 2013年,时任交通运输部部长杨传堂对桂慧樵的感人事迹给以充分肯定

2013年,时任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在桂慧樵的事迹材料上批示,要求全省组织宣传。

2013年,时任交通运输部部长杨传堂对桂慧樵的感人事迹给以充分肯定,赞扬他树立了交通运输新闻宣传工作者的良好形象,为交通运输新闻宣传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如今,“长江好记者桂慧樵”已成为记者界的一面旗帜。2010年时任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党组书记翟慧生说:桂慧樵的成功不仅仅是“作文”的成功,更是“做人”的成功。他告诉我们如何做一个称职的好记者,还告诉我们如何做一个关心国家、关心社会、关心人民疾苦的正义记者。

● 孙志鹏在新闻界,一般在50岁以上的记者均会慢慢退居采访第一线。然而,在我国新闻交通战线上至今仍活跃着一位两鬓花白的七旬记者。在从事记者工作的三十余年时光中,他发表新闻稿件4000余篇;他冒着生命危险和恐吓,为船民、民工讨回工薪和工程拖欠款1.6亿元;他所写的长江重大题材的新闻作品在全国引发一次次的冲击波,至今仍余音不绝。凭借着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新闻报道,他被人们称为“长江上最敏感的新闻天线”和“平民钦差”。他就是中国水运报退休记者桂慧樵。长江上的新闻天线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召开的关于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座谈会上强调:“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坚持生态优先,推动绿色发展。”这个消息强烈鼓舞了一些长期关注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和开发利用的专家们。他们很多人都在消息发布后的最短时间内,打电话给同一个记者朋友——桂慧樵。而在这一刻,桂慧樵也是心潮起伏。这一刻,他已经等了30年。生在长江边、长在长江边的桂慧樵总是说:“是长江水滋养我成长,我要用实际行动守护着这条母亲河。”1969年冬,桂慧樵进入武汉港务当了一名装卸工,白日里他和其他工友一样做苦力,到了晚上他拿出纸笔,将亲身体验的码头工作和看到的长江存在的诸多问题隐患付诸笔端。在长江日报高级编辑张英的指点下,他在长江日报发表了第一篇作品,之后所写稿件陆续见报。终于,在1984年,桂慧樵担任了长江航务管理局党委宣传部一名新闻干事。20世纪80年代末,有相当一段时间,在长江吴淞口外数十里的江面上,浩浩荡荡地行驶着近万条大大小小的船只,大部分都是来捕捞鳗鱼苗的。原来,那时候鳗苗还不能人工繁殖,而国际市场对鳗苗的需求不断增加,鳗苗大战产生。桂慧樵当时还只是新闻干事,没有记者证。他跑遍了沿江10多个县市,走访了30多个单位和乡村,足足奔波了半个多月,才弄清了“鳗苗大战”的来龙去脉。回到武汉后,他强忍着采访中受到的伤痛,硬拼了两天两夜写出了关于鳗苗大战的长篇报道《鳗苗大战为何经久不息?》,并分别发表于长江开发报、长江旅游报。人民日报随后在读者来信版的头条发表了以《鳗苗大战的思考》为题的报道,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关注与重视。不久,几个部委联合下发了“禁捕令”,使鳗苗大战得以遏制。“我们那么多记者住在那里,都没有把这个题材抓到手,却被你抓住了,你真不愧是‘长江上最敏感的新闻天线’!”长江开发报的一位副总编看完这篇稿件后,发自内心地称赞桂慧樵。1992年,桂慧樵正式以“本报记者”的名义在中国河运报(现为中国水运报)上发表文章,开启了其职业记者的生涯。1995年,他历经3年,辗转3000公里写成的报道《告警!一江浊水向东流》《长江会变成第二条黄河吗?》等被刊发后,宛如惊雷响在长江上空,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当年召开的全国政协八中全会上,31名委员联名在《建议立即开展长江流域经济大发展下的生态环境对策研究》报告上签字,整治长江流域水源污染活动就此展开。在20世纪末,在长江下游沿江的一些地方,众多港口码头出现,强行霸占沿江岸线,长江被切割肢解,严重破坏了沿岸的生态环境。不仅如此,无序乱建港口码头,还引发了长江货源大战,国营和地方港口的矛盾激化,形成了不正当的竞争。桂慧樵深入长江下游的南京、镇江、江阴、上海等地,对长江沿岸港口码头分布情况进行探查,为了摸清港口占用了多少宝贵的岸线资源,他徒步进行考察。但是,做问题报道向来困难重重,桂慧樵还屡遇生命危险。一次,桂慧樵接到群众举报,迅速赶到现场拍照,却被一名壮汉狠狠抓住拳打脚踢并抢夺他的相机。后来桂慧樵又被他们关在一个小黑屋里,桂慧樵向对方解释,自己是记者。对方却扬言:我们就是要打你这个记者。在紧要关头,村民们报了警,桂慧樵才避免了更大的伤害。历经半个多月的奔波,桂慧樵历尽千辛万苦,吃不好,睡不香,但他满怀着对长江的情与爱,最终完成了一篇重量级的特别报道《长江拉响码头大战的警报》,发表在人民日报、经济日报、中国水运报等多家报纸上,引起相关高层领导的强烈震撼和高度重视,并作出对此进行治理的指示。2016年,桂慧樵(右)在江苏淮安采访船民对于桂慧樵来说,他的血脉里流着长江的血液,心里装着国家和老百姓。他的身体里渗透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是长江的守望者。30多年来,他写出的有关保护长江生态环境的深度报道,敲击着侵蚀长江环境和破坏性开发的每一根触角。30多年来,他成为长江上最敏感的新闻天线,6篇新闻作品获时任总理的批示。在从事新闻工作的生涯中,桂慧樵凭着勤奋与执着长年穿梭于我国的大江、大海和京杭大运河上,为国计民生揭露真相,建言献策,为人民群众伸张正义、奔波请命。他先后在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上发表了很多颇有影响的报道,写出了《巫山“水霸何日除”》《苏北运河“三乱”又回潮》《运河执法为何这样难》《长江“梗阻”原因何在》《六十座大桥锁住“黄金水道”》《采砂船蚕食“禁采令”》《三峡大坝凭啥垄断经营》《长三角竞相围滩之忧》《火车轮渡挑战琼州海峡》《二次截流看三峡大翻坝》等具有影响力的稿件。退休不离“港”桂慧樵上接天线的同时,也下接地气成为船民的贴心人。“长江上的船民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风里来,雨里去,不容易,遇到难事,要有人替他们讨回公道!”30多年来,他克服腰腿疼痛的老毛病,带着治疗仪,冒着生命危险和恐吓,帮船员、民工追讨回薪水、工程拖欠款1.6亿元。2019年,是桂慧樵退休的第13个年头。随着年龄的增大,加之常年奔走在江河湖海第一线,他患上了心血管及腰腿疼等多种老年病症。其实桂慧樵在2006年便已到了退休年龄,但由于对长江、对港口的热爱,对船民们的挂念,对新闻工作的执着,他再次返回新闻采访的第一线。重返报社的桂慧樵立下了“离岗不离‘港’”的誓言,要永远和心爱的长江、港口、码头、船民站在一起,一刻也不离开。“船民有困难,就找桂记者。”船民口耳相传着这样一句话。每年的新年钟声响起时,桂慧樵的手机都会接连不断收到祝福的短信,得到他帮助的人们纷纷发来祝福表达对他的无限感激之情,每当此时,桂慧樵总觉得自己辛苦为他人做的事情万分值得。同时,他还经常收到一些船员和民工的求助信息。因此,往往在春节团聚的快乐尚未消散时,桂慧樵已经踏上了为求救的船民、民工维权、讨回工资和工程拖欠款的征程。离开家人,天寒地冻,他亦乐此不疲。被病魔缠身的妻子尽管不愿他总是这样奔波,但一直都很支持他。这些年她已习惯了桂慧樵不在家过年,深深理解他把那些船员赋予他的信任看得很重。她知道,船员们的生活状况,一直挂在桂慧樵的心头。2014年春节期间,江西省星子县多艘货船在老爷庙搁浅,当地绞船队恶意提价致使航行停滞,船主急切地找到了桂慧樵的联系方式并向其求助,在桂慧樵的全力相助下,绞船队最终按正常价格将船拖离浅区。随后,桂慧樵又接到江苏某吹砂围滩工程农民工的求助,某转包方以测量数据不吻合而拖欠吹砂农民工的工薪。桂慧樵接到求助信后,马不停蹄地前往,并在其努力调查下最终讨回了拖欠农民工100多万元的工资和工程款。微山湖的鱼塘赔款一次次未能及时交到塘主手中,桂慧樵多方奔走调查协调,赔款终于到位。紧接着是在湖南沅江从事采砂的江苏某地船主王永春在购买船只返回沅江的途中,被当地同样想购船的刘某恶意劫持并勒索,王永春千方百计找到桂慧樵向其求助,桂慧樵冒着被刘某威胁的危险,与当地宣传、公安等部门多方协调,最终使问题得到了圆满的解决。2016年4月,桂慧樵不断地接到各地船民的来信、来电,反映京杭运河苏北段海事部门乱收费、乱罚款。6月,他从武汉出发,取道枣庄到微山湖,坐一条个体户的运煤船进行实地调查。在这条船上,他连续吃住20天,不洗澡、不上岸,考察、采访、写稿,完成《京杭运河船员盼减负》。中国水运报福建记者站原站长发微信给桂慧樵:“在别人正与家人一起享受天伦之乐,在风景名胜度假休闲的时候,你还是一如既往深入基层,堪称模范记者,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和楷模。水运报有你这样的记者是水运报的福气。而现在的很多年轻人缺乏吃苦精神,贪图享受,经常走捷径,下载别人文章修改一下就完稿。像你这样敬业的人少之又少,太感人了!”记者不应该仅仅以事件能不能报道而作为自己行为的取舍。多年来,桂慧樵就是按照这个原则,在出色完成新闻报道工作的同时,不顾个人安危,不惜舍弃休息时间,甚至有时牺牲自身健康,去自觉地担负起社会责任。古桑不老春蚕心“用自己的爱心与实际行动去帮助更多像我以前一样渴望帮助的人”,桂慧樵对于梦想的诠释被收录进了由中宣部主管的《党建》杂志特刊“100位中国人的中国梦”中。桂者丹心,樵夫般的韧劲,让桂慧樵几十年如一日,执着于自己的梦想。琼州海峡是我国海上重要的运输大动脉,为了加强管理,对航运企业进行整合,位于海峡北岸的湛江市政府违背市场经济规律,让份额较少(按市场份额占34.13%)的一家国有企业强行执行51%的股权比例,而占绝对优势的两家民营企业(按市场份额占65.87%)设定仅占股权结构的49%。这一强硬的“拉郎配”措施的出台在两家民营企业的广大股民、船民中引起强烈反响。船民们纷纷给桂慧樵写信,反映他们在整合中的不满情绪,于是桂慧樵马不停蹄赶往琼州海峡进行调查采访,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11月1日在民营企业座谈会的讲话精神,撰写了一篇题为《琼州海峡北岸航运整合究竟难在何处》的文章发表在中国水运报2018年11月7日的记者调查版面上。文章一经发表,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次日,人民日报客户端对这篇报道特别关注,并以“琼州海峡北岸航运整合被指搞拉郎配 国企占股比引争议”为题全文转载,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当地政府的高度关注与重视,立即进行整改。之后,船民们纷纷给桂慧樵来信:“自从您那篇报道发出后,市政府已将整合的事情交给了县政府,县政府也不再强推了,而是交给企业之间来谈,谈妥后再推进。”“非常感谢您老人家对我们公司的支持,您传播了正能量,我们两家公司的船员都为您点赞。”他的一位好友曾这样说道:“其实桂慧樵是个平凡的人,和我们大部分人一样,生活在这个世界,并没有得到上天特别的恩赐。他之所以获得如此成就,完全是凭着一颗情系百姓的心和忠于职业道德的良知。”2013年8月,在由中宣部和教育部启动的高校与新闻单位从业人员互聘“千人计划”活动中,桂慧樵被选派到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成为一名客座教授。从采访一线到大学课堂,再从大学课堂回到采访一线,桂慧樵以他丰富的记者从业经验与惯有的亲和力,倾尽所能地去帮助学生。这些年来,先后有20多位新闻学子与桂慧樵外出实习,深入采访第一线。更加难能可贵的是,每次发表稿件,桂慧樵为了激励学子们的写作热情,总是把他们的名字列在第一位。桂慧樵对学生倾注的关心与责任是广阔和无私的,为了让学生们早日成才,6年前,桂慧樵打算自费设立“慧樵新闻奖”。这个想法萌生后,他便立即行动起来,并很快给院领导写了一封信:“尽管我不是企业家,家境也并不是很富裕,但我有一颗热爱学子们的赤诚之心,为了激励学子们胸怀大志,多实践,多写稿,写好稿,激励学院快出人才,从今年(2013年)开始,我将每年拿出2万元人民币,作为学院用于评选学生优秀新闻奖的款项……”考虑到桂慧樵的生活并不富裕,院校领导也曾多次劝他不要捐那么多,但桂慧樵深知自己坚持新闻理想道路一路走来的辛酸与不易,他决定坚持自己的想法,希望尽自己所能最大限度地去帮助每一位有着新闻理想的年轻人,激励他们不断奋发向上。最终,中南民族大学“慧樵新闻奖”于2014年设立,这也是我国首个由一名记者自己出资设立的新闻奖项。自“慧樵新闻奖”正式设立以来,先后共有百名学子获此殊荣,极大激发了学子们新闻实践的热情。在桂慧樵数十年的新闻记者生涯中,他用自己的新闻笔触和对社会责任的自觉担当,不断地诠释着:记者,跟随时代脉搏跳动,是社会发展事件的忠实记录者;记者,更应该是历史进程中自觉担当社会责任的冲浪人。新闻工作对于桂慧樵来说也早已不是一份工作,而是一项融入他的全部人生、并为此长期奋斗的事业。他将祖国、长江、人民的命运和自己紧紧联系在一起,将平凡的工作做得不平凡。2009年,作家杨豪专门为桂慧樵写了长篇报告文学《长江,忧患的母亲河——良知记者桂慧樵守护长江纪实》,时任中共中央宣传部新闻局副局长的刘汉俊为该书撰写了题为《代表长江的发言》的序。文中写道:“桂慧樵对于长江的情与爱,对长江之劫与殇的痛与恨,都凝聚在那每一次的跋山涉水、每一次的餐风饮浪、每一次的喜怒哀乐之中。他就像一尊巨大的感叹号,让人们一次次感到舆论监督的力量!”2011年8月,由中宣部、中央外宣办、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中国记协等五部门组成的领导小组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期间,光明网以《双脚扎根基层,用心贴近百姓》为题,对桂慧樵长期深入基层、为民请命的务实作风进行了专题报道。2013年,时任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在桂慧樵的事迹材料上批示,要求全省组织宣传。2013年,时任交通运输部部长杨传堂对桂慧樵的感人事迹给以充分肯定,赞扬他树立了交通运输新闻宣传工作者的良好形象,为交通运输新闻宣传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如今,“长江好记者桂慧樵”已成为记者界的一面旗帜。2010年时任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党组书记翟慧生说:桂慧樵的成功不仅仅是“作文”的成功,更是“做人”的成功。他告诉我们如何做一个称职的好记者,还告诉我们如何做一个关心国家、关心社会、关心人民疾苦的正义记者。

文章来源:《新闻界》 网址: http://www.xwjzz.cn/qikandaodu/2021/0105/345.html



上一篇:融媒体时代经济新闻如何提高吸引力
下一篇:“呼啦圈”冷热谈

新闻界投稿 | 新闻界编辑部| 新闻界版面费 | 新闻界论文发表 | 新闻界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新闻界》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